张杨浅饮一口水囊,反而另问:“那张某所保之媒”
“此前盟约如此,如今践行即可,不然你让他吐出我的人和马。”
赵基语气淡漠,不忘调笑:“他宁可要这些马,也不会留下自己女儿。婚媒如旧,张将军保媒之情,我也不会忘记。”
张杨释然,他就担心赵基意气用事,带着军队立刻就走。
只要赵基有序撤离,这段时间里,吕布就能做很多事情。
至于追击曹操一事,张杨也知道已不可能了。
吕布麾下也就高顺、张辽可以独当一面,他也可以去追……可独当一面是一回事,能不能打的曹操鸡飞狗跳则是另一回事。
派兵过去,如果打不动曹操,那反而会助长曹操对抗的勇气,让周围中立的豪帅更加中立。
也就赵基,过去的战绩十分可靠,若是游说赵基追击曹操,那大概率能将曹操撵到黄河北岸。
就现在这种气氛,哪怕天子下达诏书,赵基也不可能奉诏讨贼。
战场之南,曹军大营屯粮地的襄邑。
乐进千余人突围至此,郭嘉接纳后闭门死守,他不认为吕布或赵基会分兵围困襄邑。
不仅襄邑,主要屯粮地的陈留县城也是安全的,赵基、吕布短期内都不具备攻坚的能力。
因此郭嘉一点都不怕,如果是吕布或赵基单独一人大破曹操,那他还担忧一些。
可这一战是吕布、赵基联军摧破曹军大营,在舆论上来说有一种‘理所应当’的感觉,而非曹操不行了。
只要曹操在舆论形象上还是那种‘曹操很行’的样子,那很多外围附属势力就不敢轻易背离,整体势力不会快速瓦解。
所以就眼前这点情况,在郭嘉看来不算什么大事。
再危急,能急得过当年兖州全境皆反,就留下三座城
再说了,袁绍腾出手,肯定会继续援助曹操。
一个统一的中原,尤其是朝廷治下的中原,这对袁绍非常的不利。
所以扶植曹操搅乱中原,遏制朝廷壮大,是袁绍这里的根本策略,关系着袁绍一方的生存。
这个策略优先度,甚至比攻灭公孙瓒还要高。
一个统一服从于朝廷的中原,会时时刻刻瓦解、侵蚀河北袁氏的根基,河北的吏民会本能的向往朝廷,会成为袁氏统治的不安稳因素。
袁绍就是攻灭公孙瓒,也很难压制内部这种思慕朝廷的思潮。
唯有持续搅动中原,不让朝廷有中兴之势,袁绍才有继续壮大的机会。
否则上党、常山之战,就是未来朝廷攻灭河北袁氏的战争预演。
正是被赵基携带天子亲征欺负过,袁绍很清楚其中的轻重缓急……关键时刻,与公孙瓒和解,也不是不可以。
毕竟生存才是第一位的,有了稳定的生存环境,才能去谈发展。
还有吕布,郭嘉不认为吕布能成事。
当年夺兖州时遭遇大旱、歉收天灾,曹操能抗住压力没有退回河北,反倒是吕布退兵……这就说明吕布不够凶狠,拼不过曹操。
至于横跨出世的赵基,郭嘉不甚了解,只能等赵基从中原退兵后,再详细调查、分析赵基。
比起不好琢磨的赵基,郭嘉更感兴趣的是孙策。
虽然郭嘉被困在襄邑,可困住的只是他的身体,他必须从全局考虑,为曹操做策划。
如果将孙策拉拢过来,那么汴水兵败的恶劣影响就能压制到最低。
撑过汴水兵败的影响期,那很多事情就很好处理了。
就这三年的干旱、蝗灾,这个冬天谁都打不动,都得饿肚子。
中原这里成规模的战争再次爆发,怎么也要到明年秋收后。
只能是秋收,夏收那点粮食根本不够用。
倒是南阳、青州、徐州这里还有爆发新一轮战争的潜力,毕竟这些地方还有一定的储粮。
就是不知道袁术会怎么选,才经历过孙策叛乱,袁术这里需要时间整顿内部,大概这个冬天会持保守态度。
就这样,思索全局的郭嘉,根本不怕赵基或吕布出兵包围襄邑。
至于赵基派来的劝降使者,郭嘉又怎么会理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