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243章 刘表僭位楚公,李翊发明饺子,使昭(1 / 2)

第243章刘表僭位楚公,李翊发明饺子,使昭姬归汉

却说李翊亲自到甄家登门致谢,于后院中正逢着甄宓。

甄宓欠身施礼,李翊当即拱手致意:

“昔冀州度田,多得女公子之助,翊特来拜谢。”

甄宓敛衽还礼,眸若秋水:

“……丞相为国锄强,妾不过略尽绵力。”

“今冀州残破,万民待哺,妾斗胆请丞相。”

“——勿因私谊而宽法度。”

李翊闻言先是一怔,继而大笑:

“……女公子真国士也!”

“若河北士族皆如甄氏一般,何愁天下不平”

随后,两人又一起来到了中西园。

见石案上排有围棋,李翊便问:

“……女公子平日亦弈棋乎”

甄宓颔首,“平日闲暇之余,多与友人弈棋。”

“如今搬迁至渤海,倒鲜少下了。”

李翊趁着有空,眼下倒也无事,便邀甄宓陪自己下棋。

棋至半局,李翊执黑子落天元,甄宓却以边角应对。

李翊奇之,问道:

“常人争中原,女公子何以取边陲”

甄宓以指尖轻点棋盘:

“边角虽僻,然根基牢固。”

“譬如丞相度田——先稳贫民,再制豪强,方为长久之道。”

李翊凝视其眉目,忽觉胸中激荡,竟忘却落子。

……

时近黄昏,骤雨忽至。

甄宓取伞相送,至府门石阶处时,李翊忽地止步:

“女公子可曾想过……天下平定之后,欲居何处”

甄宓望着雨中残垣,轻声道:

“若太平至,愿结庐漳水之滨,栽柳读书,不复闻金戈之声。”

李翊默然,忽解佩剑赠之:

“此剑随我十年,今赠女公子。”

“——待海内澄清,翊当亲赴漳水,听君读书声。”

甄宓颊染绯色,低首受剑。

李翊迟疑半晌,到底还是上了马车。

甄尧打着伞追出来,边追边喊:

“……丞相,您、您要走了吗”

李翊已经上车,至窗外处喊道:

“……是,外边下着大雨,甄功曹不必相送了。”

呃……

甄尧一怔,只得喏喏称是,但又不经意地瞥了眼身旁的甄宓。

甄宓只乜呆呆地捧着李翊所赠之剑,伫立于雨亭之下,目光落在李翊已经远去的马车之上。

车上。

桃红侍奉在旁侧,忍不住低声问道:

“丞相此来,原为聘娶甄氏。”

“何故对坐终日,只赠剑,不言婚嫁”

李翊扶剑闭目,澹澹道:

“她若寻常闺秀,吾早当遣媒妁登门。”

微微一顿,撩帘叹道:

“正因是——”

“能谏兄助度田之甄氏,敢雨中论天下之女子。”

“才使我不想以权势相迫。”

李翊可以说是一个无情的政治机器。

但在甄宓身上,李翊与她相处的是比较愉快的。

为何老刘不喜欢女人,更喜欢和兄弟们在一起

因为古代女子不像现代女子,受教育程度不同,没那么多共同语言。

除了长得漂亮外,就真的一无是处了。

但李翊在甄宓身上看到了她与旁人不同的优点。

甄宓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同时,却又不乏自己独立的思考。

这其实是李翊很欣赏的一点。

如果真能找到一个有共同语言的异性,或者说是红颜知己。

没有哪个男人会抵触的,刘备也不例外。

几次相处下来,李翊认为甄宓是真的懂自己,真的有自己的思考。

不像麋贞、袁莹只是一味地顺从自己。

这一点其实非常难得,

李翊的工作强度很大,只要是人都需要一个发泄口。

或者说是宣泄情绪的对象。

而有时候有些话,李翊就是不能对领导对下属说的。

可跟夫人们说,她们也不会懂,不懂男人的“压力”与“烦恼”。

正因为如此,李翊才更不想用手上的强权去胁迫甄宓。

即便甄宓本人不抵触,也会给这层关系赋上“奴役”的色彩,从而变味。

李翊有一个更好的想法——

“甄氏有才学,吾甚爱之。”

“明日下一道征辟令:”

“征才女甄宓为丞相府记室,秩比六百石。”

桃红依言记下,平日她也有学写字,能偶尔充当李翊的秘书。

李翊念及此处,忽又笔锋一转,补充了一句:

“添注‘许佩剑入衙’。”

桃红笔锋一顿,终于忍不住插嘴:

“相爷,恕婢子多嘴。”

“使甄小姐戴冠佩印,还能持剑,自由出入衙署。”

“只怕要惹那些老儒生嚼舌……况此于礼法也不合。”

李翊则胸有成竹,漫不经心回道:

“旧时班婕妤奉天子命,续写《汉书》。”

“满朝朱紫须眉,谁不屏息听其讲授”

“今吾不过用甄氏为我记室,旁人何得多言”

“吾身为丞相,难不成用一位记室,还得经过儒生批准吗!”

桃红听出李翊语中的不悦,连忙低眉垂首,赔礼道歉:

“……相爷息怒,婢子多嘴。”

李翊也不加责备,只叫桃红记下,明日使人去甄府征辟甄宓。

次日,一大早。

晨光浸透竹简时,甄宓展开卷竹。

指尖轻拂过“佩剑”朱批,忽然轻笑,谓左右侍婢道:

“这才是……李丞相的聘书。”

……

荆州,襄阳。

曹操派去荆州的使者满宠已经抵达,并进入了襄阳。

满宠依照曹操吩咐,至驿馆歇息时,趁夜密会了荆州大臣蔡瑁。

赠其金银锦缎,力劝蔡瑁明日在大会上时,多多美言两句。

又晓之以情,动之以理,为蔡瑁分析当前局势。

“目今刘备侵吞河北,窥望燕代,压制辽东,淮南为其驱使。”

“青冀徐三州铁板一块,若再得荆州……”

蔡瑁不由打了一个寒颤,作为刘表的大舅哥,荆州四大世家之一。

肯定也是不希望被刘备给兼并掉的。

但考虑到刘备如今的实力,会不会向他服软也不失为一明哲保身之策呢

烛火映着蔡瑁抽搐的面皮,接着问道:

“倘刘备怒而兴师,为之奈何”

满宠即躬身,正色答:

“届时魏公当与荆楚进退!”

蔡瑁深吸一口气,犹豫半晌,总算下定决心。

“……满使之意,瑁已明了。”

“只是不知需要我做些什么”

蔡瑁认真地问道。

满宠当即为蔡瑁讲清楚明日需要他说服刘表。

不是让刘表接受曹刘同盟,而是要让蔡瑁努力说服刘表接受“楚公”的称号。

为何

刘表是个什么人物,曹操又不是不知道。

典型的两面派,喜欢作壁上观,不让荆州下场。

所以即便促成了曹刘同盟,曹操也不指望这同盟刘表能出多少力。

可如果刘表接受了楚公之位,性质就全然不同了。

刘表也成了“僭越”的一份子,你只能跟曹操是一条船上的蚂蚱。

再想划水,是绝对行不通的。

这便是曹操所打的如意算盘。

次日,

满宠奉曹操命,携楚公玺绶入襄阳,进言曰:

“今刘备跨青、冀、徐三州,拥甲百万,虎视中原。”

“河北袁氏已灭,刘备必吞江南。”

“曹公镇河南,与荆楚互为表里,唇齿相依,”

“理当同心协力,共抗暴政。”

满宠上来便直抒胸臆,阐明了自己此来就是奉曹公命令,来找刘表结盟的。

“刘备以疏宗称王,公为宗室何得不王耶”

“然魏公以为,我等身为汉臣,理当承汉爵。”

“故魏公愿与明公共分其地,表奏天子,封君为楚公,永镇江南。”

说罢将大印献上,侍从接过,奉给刘表。

刘表抚印沉吟,未即应答,然目中却有喜色。

蔡瑁见此,果断出列,朗声说道:

“主公!”

“刘备者,世之枭雄也。”

“李翊者,诚奸诈之徒,比张仪更为无耻。”

“此前许诺主公以豫章表奏之权,敷衍了事。”

“孙权侵占庐江,刘备也坐视不理。”

“他刘备也不想想,若非我荆州每年向徐州输送大量粮食。”

“刘备何以灭袁绍”

“当初若不是我荆州出售艨艟斗舰给徐州,徐州又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,建造一支横行湖海的水军”

“如今刘备已平河北,早晚侵吞江南,明公不可不慎,不可不防呐!”

虽说蔡瑁是受了曹操的好处,才这样说话,但说的也确实是在理。

李翊当年效仿张仪,连番戏耍刘表这个楚怀王。

卖了战船,送了艄公水手,交易了百万斛粮秣给徐州。

结果连江东半寸土地都没有得到,这件事几乎被荆州人视为是一种奇耻大辱。

以至于楚公之号按在刘表身上,竟显得都有些讽刺。

不过刘表本人对蔡瑁站出来的发言还是很高兴的。

毕竟刘表这个人是真的有野心。

比如举行只有天子才能主持的祭祀天地活动,住所、服饰、车辆都有僭越的行为。

刘表曾经还让避难于荆州的朝廷雅乐郎杜夔,为他演奏天子雅乐。

但遭到了杜夔的拒绝。

他认为这是天子所用的,臣子不能享用。

更有意思的是,

刘表自己想当皇帝,反而向朝廷举报益州牧刘焉违规,有不臣之心。

不知他是担心刘焉抢先称帝呢,还是因不能阻止刘焉。

反而从刘焉处得到启发,也开始有了非分之想。

如今有野心的刘表见刘备率先一步称王,内心里是非常不爽的。

同为汉室宗亲,为什么刘表、刘璋不敢称王。

因为他们都是西汉鲁恭王刘余的后人。

而刘备则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。

西汉王裔,不能在东汉称王,这是东汉的潜规则。

刘备率先打破了这个规则。

虽然他确实有这个实力,可还是引起了刘表的极为不满。

主要是此前在与刘备的外交之中,刘表一直都是吃亏的那一方。

使得刘表坚信,与刘备合作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。

早在刘备称王之时,刘表就专程遣人去送贺礼去徐州。

表面是为了称贺,实则却是在试探曹操的反应。

毕竟天下唯一有实力抗衡刘备的就是曹操,刘表要看曹操对此是个什么态度。

而最后的结果也没令刘表失望,曹操果然受到了刺激。

在刘备称齐王后不久,就称了魏公。

曹操的反应,令刘表又惊又喜,当时便对蒯越等人说道:

“吾料曹使,久不将至荆州。”

今日,果应刘表先前之言。

“表德薄智短,实不知是否该继楚公之位。”

“未知诸公以为如何”

刘表当然不会把我要当楚公这句话给写在脸上,只能通过言语暗示。

你们快点儿盘点我的功绩,劝我称楚公!

主簿蒯良冷笑一声,直言利害。

“曹操许公楚爵,实欲使我与刘备相争,彼坐收渔利。”

“且刘玄德仁义著于四海,若我背盟,荆州士民又如何看待明公”

蔡瑁当即大声反驳:

“蒯主簿此言差矣,是刘备先失信于我主,背盟在先。”

“非是我主有负于刘备,实刘备有负于我荆州耳。”

“至于曹公,表彰我主为楚公,足见诚意十足。”

“况此前河南、河北大战之时,亦属曹公牺牲最大,足见其绝不会背弃盟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