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适龄学童的入学工作,更是他主抓办学的重中之重。
在他的大力推动下,一地的成人识字率,学童入学率,更是成了考评当地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。
为了能让更多的成人多识几个字,能让更多的孩童多上几年学,他可谓是费尽了心血。
兴办学业,特别是兴办基础学业,哪有那么简单,特别是在这个异世界,在这个时代。
有些人不愿意开启民智,是因为他们认为一旦民智开启,就不再好管,就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,危及他们的地位。
有些人认为识字无用,还不如多干几天活儿,多挣几斤粮食几文钱更划算,他们可没有什么长远的打算。
更不要说兴办学业,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,人员投入。
钱从哪儿来?人从哪儿来?
即使有秦浩的绝对支持,有造纸术、印刷术的突飞猛进,可还是太难办了。
也就云山先生,凭着他在怀安官场极其特殊的地位,几十年的阅历经验,才能一点点的将这些事业办起来,办得好,形成成熟的制度与法典。
现在,他的心血总算是初步有了回报,民智开启后带来的种种好处,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,所期待。
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他油尽灯枯,终于是与世长辞。
因他而受益,而改变了命运的人,在怀安,不知凡几。
真心为他哀悼之人,自然也就是数不胜数,遍布怀安。
当然对他不屑、不满、乃至怨恨的人,也不是没有,但至少在公开的场合,没有人敢表现出来。
丧事已毕,就到了小年,大年也就不远。
二十五,秦浩召开了年末大朝会,无非就是总结过去,展望未来。
而今年最重要的议题之一,就是明年的迁都问题。
怀安城,在几经拖延与修筑之下,总算是初具雏形,可以让人搬迁居住了。